当前位置 > 首页 > 技术支持

稻纵卷叶螟防治的几点误区

来源:作者:佚名

稻纵卷叶螟防治的几点误区

       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格局的调整,防治药剂改变,稻纵卷叶螟发生频率增加,预计10年局部地区的大发生,多数稻区偏重发生,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、高产,一般情况下减产2-3成,严重可减产5成以上,所以全面认识稻纵卷叶螟,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显得至关重要。经过在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地的调查了解,有不少农民朋友对稻纵卷叶螟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点误区,现归纳总结一下,供大家参考:

    误区一:见虫用药。经观察,不少农民往往要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,使得药液很难接触到虫体,加上虫龄偏大耐药性强,很难杀死害虫。合理的用药时间应该是在卷尖期(二龄)前这段时期。可以自己到田块调查最佳防治期,采用查蛾量预测发生期,当成虫有少量出现时,调节器查方法是用一根长约1.5米的竹杆,拔动5行禾苗,每行200丛,拔动禾苗时仔细数清飞动的总蛾数,并推算出亩蛾量。最多时为发蛾高峰期,在蛾高峰期后6-8天即为卵孵盛期,这个时期施药效果最好。主要原因是盛孵期大量幼于心叶基部取食,在这一部位受药量最大,且容易接触虫体;而且初孵幼虫的抗性最低,防治效果最好。另外,也可参考勤制度当农业部门的病虫情报的指导时期用药。

    误区二:追求速效性,期望上午用药,下午就死虫,或者死虫速度越快越好。在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中,有不少农民期望喷药后马上见效。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,尤其是今年用于防治大龄害虫时,这种喷药即死虫的期望就更不应该了。所有速效性物别好的药如菊酯类药剂等都是触杀性强的药剂,胃毒能力一般比较差,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叶片的保护下,很难被直接喷到,那些速效性好的药剂虽然用药时感觉很开心,可以看到害虫草马上死亡,但死亡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,多数是不能被打死的,而且使用后可使害虫抗性迅速提高,给以后的防治带来困难。经过多次实验表明,当前防治稻纵卷叶螟比较好的几个药剂如氟铃脲、甲维盐、阿维菌素、虫酰肼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的死虫高峰都在48小时以后,有的甚至是72小时以后。

    误区三:打死才是硬道理。稻纵卷叶螟在三龄之前防治起来比较容易,但是到了四龄之后就特别困难,要想杀死四龄幼虫,防治成本特别高,而且目前所有的药剂中,即使亩成本在20元以上,防治率在80%以上的配方也不常见。所以对于大龄害虫,不一定非要打死才好,首先稻纵卷叶螟达到5龄后,一般4-7天就会化蛹,如果采用高效胃毒能力强的药剂如氟铃脲或甲维盐等,则害虫很快就会停止取食,慢慢死亡;还有的会在轻微中毒后迅速化蛹,但羽化后产卵量会明显降低且孵化率极低,基本不再为害水稻。

    误区四:喷水量不足。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,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,喷水量不足将对药效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,尤其是防治大龄害虫,喷水量就显得至关重要。

    误区五:偏爱常规农药。到目前为止,还有不少农民偏爱常规农药如杀虫双、三唑磷、菊酯类农药等,其实这些农药的抗性已经特别明显了,如在浙江二化螟对杀虫双的抗性最高地区已达到587倍,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增加更快,而且使用后对稻飞虱的爆发有促进作用,所以在防治水稻害虫草时尽量不要使用这类药剂。